
圖書館環境監測系統解決方案部署監測要點
發布時間:2021/8/26 11:48:35 作者:藍居智能科技 瀏覽次數:1321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,各級政府對博物館、圖書館、資料館、檔案館等館藏場所的建設也在不斷加強。但是,館藏類場所與商場、電影院等有一定的區別,它既要保證人們居住的舒適,又要注意館藏環境對展品和書籍的保管是否友好。所以圖書館室內環境監測系統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?下面環境監測領域專業廠家藍居智能科技為大家解答。
一、溫度濕度監測
文物庫中的溫度、濕度是影響館藏文物保存與管理的兩個重要因素。伴隨著博物館事業的全面發展,許多博物館已成功地對傳統文物庫房進行了新建、改造,主要是利用現代恒溫恒濕設備來調節和控制文物庫房的溫濕度,對文物保護管理有積極作用。但由于地區差異,目前尚未制定出適合各地區應用的控制措施。為提高文物管理質量,必須對文物庫房溫度濕度進行及時分析和控制,并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措施,促進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。
二、二氧化碳監測
CO2含量是展廳內空氣清新度的一個重要指標,在現代化的中央空調系統中,一般會安裝二氧化碳探頭,用來檢測展廳內空氣的新鮮程度。但二氧化碳對文物保護意義何在?一般說來,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約為400-500 PPM,在游客多的時候,二氧化碳濃度可達600 PPM以上。增加200個 PPM會給文物帶來什么影響?真正的這件珍寶還沒有人能做實驗,但是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給出了一條規矩。公開不讓游客在敦煌洞內拍照的理由,并非怕壁畫被攝影破壞,而只是因為停留攝影會延長游客的滯留時間。洞穴內溫度和濕度易因人而變化,同時產生大量二氧化碳,使壁畫受到破壞??梢?,博物館室內二氧化碳監測是十分必要的。
三、臭氧、二氧化硫、硫化氫、一氧化氮、二氧化氮、氮氧化物、PM10、 PM2.5檢測
空氣環境質量的高低或優劣,通常用大氣污染物濃度的大小來具體衡量,每單位體積空氣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污染物,稱為這一類污染物的濃度。國家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(GB3095-1982)于1982年首次發布,該標準規定了區域分類三個等級。對風景名勝和自然保護區實行一級標準;對居民區、商業區、文化區等實行二級標準;對工業區、交通樞紐等實行三級標準。在1996和2000年,第一、二次修訂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?!董h境空氣質量標準》(GB 3095-2012)于2012年2月29日發布。與上一次修訂標準相比,這次修訂了以下內容:(1)將三個環境分類功能區改為兩類:一類是自然保護區、風景名勝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;二類地區是居住區、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、文化區、工業區和農村地區。(2)增加 PM2.5 (粒徑小于等于2.5μ m)和8小時內臭氧平均濃度限值。(3)對顆粒物PM10 (粒徑小于10μ m)、二氧化氮、鉛和苯并[a]芘等進行了調整。
2002年11月19日頒布的國家標準 GB/T 18883-2002號《室內空氣質量標準》。下面是一些與博物館相關的指標限制表。
室內空氣質量國家標準(GB/T 18883-2002)
博物館環境質量目前還沒有國際統一的標準,各國博物館的環境質量標準也沒有建立起來,只有一些博物館、檔案館根據館址的地理位置、所在區域的氣候變化規律、所在城市的環境質量狀況以及運行空氣凈化設備的經濟實力,制定了自己的環境質量標準。
目前,世界上大多數博物館的室內環境標準都參考了湯姆森先生1986年出版的第二版《博物館環境》,他在書中建議博物館室內二氧化硫氣體濃度不超過10μ g/m3 (4 ppb),二氧化氮氣體濃度不超過10μ g/m3 (5 ppb)的要求和2 ppb/m3 (1 ppb)。
如今,隨著室內環境監測的日益重視,藍居智能科技作為環境監測領域的專業廠商,也一直為不同場景下的環境監測提供個性化方案。藍居圖書館環境監測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,對館內的溫度、濕度、光照、顆粒物(PM2.5/PM10)、二氧化碳、 VOC、甲醛、噪聲、氧氣等環境因素進行監測,采集所需的數據,并將其實時傳輸到監控終端和顯示終端上,使管理人員及游客可以通過監控終端及多媒體顯示屏看到環境數據。它為博物館環境的有效管理、監控、評價、調控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手段,能夠及時發現和遏制各種環境因素對文物、圖書的危害作用,力求使文物、圖書在一個“穩定、干凈、安全”的環境中存放;同時,還為游客建立一個“可見”的綠色健康空間。